按建筑用途分類是國內的一種常見做法,但是這個顆粒度(LOD)還不夠細致,因為用途復合的建筑現在已經非常之多,比如一半是辦公室、一半是加工區或實驗室,甚至于專門有綜合體一詞。國外FM通常會將空間用途細化到房間級,其最細顆粒度的空間乃是建筑物內的一個個房間(room)或區域(area/zone),統稱為空間(space)。這些空間是空間管理、空間規劃和建筑空間設計的最小單位。
土地和城市規劃通常只會針對地塊(site)層面,有時達到建筑物(building)層面。但國內關于建筑的分類于是就停留在這個層面,長達幾十年。此后再無細化定義了。
而建筑設計教科書中皆有所謂工作研究(work study),即針對最終用戶的各種工作類型,研究其邏輯關系,梳理其空間流線,得到工作關系圖(即氣泡圖bubble diagram)。
以辦公建筑為例,這個圖示代表了業主方的空間需求,連同其它技術上的需求,及時間、經濟和規制等的約束條件,最終都融入到建筑方案中,在FM角度即空間規劃(在FM的影響下,這種建筑設計已經完全的變成了室內設計)。這種設計技術有賴于細節的空間定義和基于這種分類定義結構而積累的歷史數據,當我們整個國家還處于粗糙分工的時代,只將分類定義細化到建筑物這一層級上就反映出這種粗糙的程度,于是這種設計技術也一并被擱置在教科書上,等待精細化的空間管理專業的到來。
*而實際上,拜蘇聯老師所賜,曾經非常輝煌的蘇式“總圖運輸”專業在工業建筑領域已經達到非常高的專業化程度(以1970-80年代的冶金行業為最),而今卻衰落到無影無蹤;蘇聯可是泰勒的好學生,工作研究這一套科學管理體系(即歷史教科書中被貶為萬惡資本主義代表的“泰勒制”)在蘇聯被全國性的發揚光大,在中國與西方隔絕的時代又轉介入中國,同理還有工程管理和造價領域的定額制(工時定額、造價定額等等)。
由于空間管理、空間規劃和建筑設計的發達,尤其是建筑業與設施管理行業的協作,西方國家已經發展出一整套成熟的空間分類體系。這是一個比較自然的分類,因而能夠容易普及到并不熟悉建筑結構專業的人們。每一塊面積都應當被定義,這是空間管理的基本信條。比如美國聯邦總務署(GSA)規定“大于1平方米”的面積都要進行精確的定義(參考《GSA BIM Guide 2 - Space》)。
這個分類體系由幾個主要的結構化定義組成:
1,層級結構。如圖。
在一般民用建筑中可以簡化為下圖:
國內教育行業曾有過一個信息化的行業指南,內中關于分類方法也只定義到建筑物一級,教育部有所謂13類的規定,再往下就由各校自定義了。這是空間管理的顆粒度,反映的是管理水平的精細程度。美國的經驗卻是由教育界和建筑設計行業合作完成了最早的空間定義體系,即1950年代包括SOM、HOK等大型設計公司,及AIA協會與地方上的教育協會在內的涉及到空間管理的各方,這種社會聯動的機制在中國還不存在,因此無法產生精細化的空間定義標準,即便是如此之簡單的分類(如上圖)。
2,類型結構。為了能夠精算不同空間類型的運維成本,這包括了不斷會發生的局部空間的改造更新的造價,關于空間類型的分類體系也極為成熟。這方面的分類法多達幾十種,都是為了不同的特定用途而定義的。比如,為了迎合BIM的發展,CSI最新的Omniclass也給出了通用的空間分類法,見圖。
在空間管理業務中經常還有所謂的內部計費(chargeback)方法,它需要將所有空間的成本進行統計歸集,然后分配到相應的成本中心去,這也需要在財務角度對空間類型進行一種結構化定義,IFMA/BOMA協會都有相應的標準。
3,建筑構件要素結構。構件(building elements)與空間的關系顯而易見——空間完全由建筑構件圍合而成,但是還有更多更加隱形的關系。比如外部的圍合體(enclosure)被定義為一種構件,實則內部空間與外界隔絕的“皮膚”,這個皮膚的聲光水熱性能、乃至于防蟲害能力等,就是工作空間環境所需的空間密閉性,再如機電設備設施在英文中被稱為building service甚或簡稱為service,就是指其為創造工作空間而提供的facility service的能力。所有空間需求的變化都有可能導致構件的變化,這是建筑設計(作為架構師的architect)所主要考慮的設計協調工作,他要協調所有的工程設計師(這也包括作為工程設計的建筑工程,國內稱為土建),為了達到最終的空間需求而進行工程設計。在一定意義上,兩者是一回事:如無空間需求,則無構件要素;無構件,空間也不存在了(參考哲學家老子的建筑空間論:當其無,有其用)。
代表性的構件分類法即美式的Unibbbbat和英式的UniClass。Unibbbbat有好幾種不同的版本,下圖是AIA協會的定義(內中有一些中文譯法不是很好,特別是國內無此相應概念的,如shell、enclosure等)。
除了上述將空間作為一塊塊的設施資產對待的定義之外,還有更為繁瑣的關于面積測量的定義,這個定義與空間定義息息相關,無空間定義,即無相應空間的測量標準。在北美以BOMA/IFMA為主流的標準,暫不詳述。
綜上所述,簡要的介紹了空間分類體系的概況,作為一個對于從建筑設計到運營的全生命周期都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基礎性定義,隨著業主方對于空間要求的不斷提高,空間管理專業在中國的普及度越來越高,設計技術日臻完善,這一套方法也將會逐漸本土化,從而為更加精益化的建筑設施管理帶來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