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造價,一般是指該建設項目進行固定資產再生產和形成相應的無形資產和鋪底流動資金的一次性費用總和。 下面是編輯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淺談土建工程造價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土建工程造價控制主要指合理確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價,土建工程造價控制不僅能夠促進優化設計,將造價控制在建設企業容許的范圍內,還能使各投資項目之間進行合理而均衡的分配,從而使建設企業的投資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近年來,隨著土建工程建設項目承攬數量的急速增加,土建工程投資中資源浪費嚴重及“三超”現象普遍。因此,在土建工程項目控制中,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進行工程造價的控制,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能夠發揮投資效用的任一項工程,不僅實物形體龐大,且多數造價動輒數百萬、數千萬、數億甚至數十億,造價高昂。工程造價的大額性使其不僅對相關方的重大經濟利益產生重大影響,也會對宏觀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了決定了土建工程造價的特殊地位。
每一項工程從決策到竣工交付使用,建設周期長,各種不可控因素多,在預計工期內,許多影響工程造價的動態因素如設備材料價格、工程變更、工資標準、利率等往往發生動態變化,從而影響到造價的變動。因此,工程造價在整個建設期中處于不確定狀態,直至竣工決算后才能最終確定工程的實際造價。
隨著建筑市場的逐步擴大,市場的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導致了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投資方一般只考慮工程造價中的市場利潤或定額利潤而不關注中標價格是否低于成本;目前在高利潤空間的建筑行業內對施工單位的收費標準一般按照企業資質等級高低而有所區別,因此,為了追求更高利潤資質低的企業掛靠資質高的,待工程中標后則不記成本,不擇手段甚至采取違法行為來控制工程投資;針對目前國內建筑市場的無標底招標,施工企業為了中標而人為降低報價導致報價失真,中標后采取更低價格實行轉包的形式,最終導致工程報價背離實際發生造價,最終使招投標管理部門不能有效監控中標價是否低于成本價的關鍵環節,部分業主為減少工程投資而利用建筑市場“僧多粥少”的現狀導致不合理低價中標,給工程質量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