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鉆孔灌注樁及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
【摘 要】本文的重點研究是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施工,首先介紹了施工前的施工準備工作,然后研究了施工方法以及在施工過程中的監控要點。
【關鍵詞】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施工
人工挖孔灌注樁,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由人工開挖而形成井筒的灌注樁成孔工藝。由于它的基礎是人工挖孔,因此具有一系列的優點,比如占用較小的施工場地、工期較短、成本較低、工藝相對簡單、質量容易控制而且在施工時產生的污染較小。由于這些突出的優點,近年來,人工挖孔灌注樁被廣泛地用于高層建筑、公路橋梁等工程做樁基。雖然人工挖孔灌注樁具有以上優點,但是它對周圍地理環境的要求較高,它不僅要求較好的土質,而且地下水位不能太高,土質為粘土、亞粘土、或者含有少量砂卵石的黏土層,而那些地下水位高、涌水量大的土層、軟土、流砂等都不適用。本文以此為背景,重點研究人工挖孔灌注樁的施工過程以及注意事項。
1、施工準備
(1)施工前,應根據建筑物場地工程地質和必要的水位地質資料、樁基施工圖及圖紙會審紀要、建筑場地和鄰近區域的地下管線(管道、電纜)資料、主要施工機械及其配套設備的技術性能資料、樁基的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樁基鋼筋砼所用建材(水泥、砂、石、鋼筋)的質檢報告等有關資料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案。
(2)施工前,應對施工場地地下管線、地下構造物、危房、精密儀器車間等進行詳細檢查,并對一些原有特殊裂縫情況做好記錄,對在挖孔和抽水有可能危及的鄰房應提前做好加固措施。
(3)開挖前,應將場地“三通一平”,場地的所有障礙物都需處理完畢。
2、施工方法
2.1 挖孔及護壁
(1)挖孔前,應按建設單位的測量基準點和測量基線放樣定位,按施工圖紙中樁芯坐標、管線的位置及現場摸查管線的位置,確定挖孔樁的范圍;人工挖孔樁施工放線時,要考慮各種施工誤差,施工樁位偏移不大于50 mm,樁孔的中軸線偏斜率不大于0.5 %;經有關部門辦理簽證手續,才能開挖樁身土。
(2)挖孔樁第一米開挖、護壁、鎖口砼是整根挖孔樁的開始,也是護壁砼成功的關鍵。因此,開挖到位后,應立即埋設鎖口鋼筋,在每節護壁與下一節護壁之間埋,要埋設連接鋼筋(間距20 cm);為保證挖孔的可操作性,挖孔、護壁節與節之間采用鋸齒形(鋸齒形也能增加樁的摩擦力);在開挖過程中應經常檢查挖孔樁尺寸和垂直度,發現偏差,應及時糾正;孔內排水一般采用明排,如滲水量過大,準備好手動葫蘆、鉛桶、手推運渣車及抽水泵(如地下水位高時要在樁周圍打井點降水)。
(3)根據設計規范要求,挖孔樁的安全距離為4.5 m或2.5 D(D為樁徑)中的最大值,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與工程進度,可采用循環換孔施工;為了成孔安全,一般地層,每層開挖深度為1 m;砂層和淤泥質土層,每節開挖深度不得超過0.5 m,挖好后要及時澆筑砼護壁,并于當天澆筑好砼(夜晚是護壁砼最好的養護時間);護壁時,第一節孔圈護壁應高出地面50 cm,以防地面水漫入孔內;在放線定位后,應在樁周圍設80 cm左右高的防護欄,防止行人進入,確保施工安全。
2.2 成孔、澆筑樁身砼
(1)成孔施工。挖孔達到設計標高后,要及時對成孔的各項數據(樁徑、偏差、樁底滲水量)進行分析,以便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成孔時不能超挖,每挖一米即及時澆筑挖孔樁的護壁;孔口周圍2 m內不得堆放土石方及雜物,要保持壁面高出地面30 cm,挖出的土石方應及時運力孔口;孔內設軟梯上落,并設置與孔壁錨固的半圓形網作遮攔,上落吊桶時工人只允許在網下操作;每次下井施工前均進行抽水、通風和毒氣等檢測工作,如發現異常,應返回井面報告,待查明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可繼續作業;挖到設計要求深度后,會同業主、質檢站、設計院、監理單位等部位進行成孔驗收,成孔的允許偏差應滿足:樁徑±50 mm,垂直度0.5 %,樁位±50 mm,合格后進行混凝土封底。
(2)澆筑樁身砼。當每個樁孔成孔后,應及時會同設計、甲方、監理和質檢部門進行成孔驗收和隱蔽工程驗收,當驗收合格后,應徹底清理沉渣,然后立即封底和灌注樁身砼;在澆注砼前,要安放好導筒,要再次檢查做孔底滲水測定,滲水量<0.3公升/s時,可采用普通方法澆注,滲水量>0.3公升/s時,要采用水下砼澆注;如檢測需要,可埋設聲測管。
3、施工監控要點
在手工過程中,最重要的監控要點就是鋼筋骨架的制作與安裝,下面就分別對這兩部分進行詳述。
(1)制作。鋼筋骨架的鋼筋和焊條都應有質保單;在對鋼筋骨架施焊前,須按規定對鋼筋焊條進行力學試驗,合格后方能施焊;制作鋼筋骨架時應嚴格按設計加工,用水泥預制塊墊好保護層;主筋位置用鋼筋定位支架控制等分距離,主筋間距允許偏差±10 mm,箍筋間距或螺距允許偏差±20 mm,鋼筋籠直徑允許偏差±10 mm,鋼筋籠長度允許偏差±50 mm;加頸箍宜設在主筋外側,以加強對鋼筋籠的箍子作用;主筋一般不設彎鉤;鋼筋籠的下料長度根據樁的實際長度、施工操作的允許的長度分段制作,分段長度不大于12 m。
(2)安裝。安裝鋼筋骨架前,應對孔內認真檢查,確保孔底無沉渣或沉淤泥;吊裝時采用兩點起吊,分段較長的骨架在骨架內綁扎兩根木枋以加強其剛度,防止骨架變形;吊放骨架時,要對準孔位,扶穩,下落速度要均勻,骨架要居中,切勿碰撞孔壁,嚴禁墩籠、扭籠;注意鋼筋骨架的標高,到達設計位置后應校正骨架的樁中位置,并采用工藝筋(吊筋、抗浮筋)或鋼管與骨架焊接固定,避免骨架下沉或受混凝土上浮力的影響而上浮;鋼筋骨架需要逐段拼接時,當完成第一節后用木枋或鋼管穿過加勁箍將骨架臨時支承于孔口,再用吊車吊住第二節,便于第一節骨架接順后進行焊接,接口需根據規范要求錯開;管線下方的樁孔的鋼筋籠在孔內逐條安裝成籠;在樁頂位置預埋駁接鋼筋,預埋鋼筋的露出長度大于10 D(D為鋼筋的直徑);當成孔深度與設計深度不同時,鋼筋籠長度也宜隨之變化,但摩擦樁的鋼筋籠長度可不變。
4、小結
本文重點研究了人工挖孔灌注樁的內容,首先介紹了這種工藝的優點、應用范圍以及對土層、地下水位的要求,然后以此為基礎,分施工準備、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監控要點三部分介紹了人工挖孔灌注樁工藝。在施工準備階段,介紹了6部分的主要準備內容,只有充分的施工準備工作才能為施工創造良好的開始條件,促進施工的順利進行。在施工方法部分,主要介紹了挖孔及護壁、成孔、澆筑樁身砼兩部分,而在施工監控過程中,最重要的監控就是對鋼筋骨架的制作與安裝。只有在各個環節都保證質量,才能制作出高質量的人工挖孔灌注樁。
【關鍵詞】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施工
人工挖孔灌注樁,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由人工開挖而形成井筒的灌注樁成孔工藝。由于它的基礎是人工挖孔,因此具有一系列的優點,比如占用較小的施工場地、工期較短、成本較低、工藝相對簡單、質量容易控制而且在施工時產生的污染較小。由于這些突出的優點,近年來,人工挖孔灌注樁被廣泛地用于高層建筑、公路橋梁等工程做樁基。雖然人工挖孔灌注樁具有以上優點,但是它對周圍地理環境的要求較高,它不僅要求較好的土質,而且地下水位不能太高,土質為粘土、亞粘土、或者含有少量砂卵石的黏土層,而那些地下水位高、涌水量大的土層、軟土、流砂等都不適用。本文以此為背景,重點研究人工挖孔灌注樁的施工過程以及注意事項。
1、施工準備
(1)施工前,應根據建筑物場地工程地質和必要的水位地質資料、樁基施工圖及圖紙會審紀要、建筑場地和鄰近區域的地下管線(管道、電纜)資料、主要施工機械及其配套設備的技術性能資料、樁基的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樁基鋼筋砼所用建材(水泥、砂、石、鋼筋)的質檢報告等有關資料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案。
(2)施工前,應對施工場地地下管線、地下構造物、危房、精密儀器車間等進行詳細檢查,并對一些原有特殊裂縫情況做好記錄,對在挖孔和抽水有可能危及的鄰房應提前做好加固措施。
(3)開挖前,應將場地“三通一平”,場地的所有障礙物都需處理完畢。
2、施工方法
2.1 挖孔及護壁
(1)挖孔前,應按建設單位的測量基準點和測量基線放樣定位,按施工圖紙中樁芯坐標、管線的位置及現場摸查管線的位置,確定挖孔樁的范圍;人工挖孔樁施工放線時,要考慮各種施工誤差,施工樁位偏移不大于50 mm,樁孔的中軸線偏斜率不大于0.5 %;經有關部門辦理簽證手續,才能開挖樁身土。
(2)挖孔樁第一米開挖、護壁、鎖口砼是整根挖孔樁的開始,也是護壁砼成功的關鍵。因此,開挖到位后,應立即埋設鎖口鋼筋,在每節護壁與下一節護壁之間埋,要埋設連接鋼筋(間距20 cm);為保證挖孔的可操作性,挖孔、護壁節與節之間采用鋸齒形(鋸齒形也能增加樁的摩擦力);在開挖過程中應經常檢查挖孔樁尺寸和垂直度,發現偏差,應及時糾正;孔內排水一般采用明排,如滲水量過大,準備好手動葫蘆、鉛桶、手推運渣車及抽水泵(如地下水位高時要在樁周圍打井點降水)。
(3)根據設計規范要求,挖孔樁的安全距離為4.5 m或2.5 D(D為樁徑)中的最大值,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與工程進度,可采用循環換孔施工;為了成孔安全,一般地層,每層開挖深度為1 m;砂層和淤泥質土層,每節開挖深度不得超過0.5 m,挖好后要及時澆筑砼護壁,并于當天澆筑好砼(夜晚是護壁砼最好的養護時間);護壁時,第一節孔圈護壁應高出地面50 cm,以防地面水漫入孔內;在放線定位后,應在樁周圍設80 cm左右高的防護欄,防止行人進入,確保施工安全。
2.2 成孔、澆筑樁身砼
(1)成孔施工。挖孔達到設計標高后,要及時對成孔的各項數據(樁徑、偏差、樁底滲水量)進行分析,以便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成孔時不能超挖,每挖一米即及時澆筑挖孔樁的護壁;孔口周圍2 m內不得堆放土石方及雜物,要保持壁面高出地面30 cm,挖出的土石方應及時運力孔口;孔內設軟梯上落,并設置與孔壁錨固的半圓形網作遮攔,上落吊桶時工人只允許在網下操作;每次下井施工前均進行抽水、通風和毒氣等檢測工作,如發現異常,應返回井面報告,待查明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可繼續作業;挖到設計要求深度后,會同業主、質檢站、設計院、監理單位等部位進行成孔驗收,成孔的允許偏差應滿足:樁徑±50 mm,垂直度0.5 %,樁位±50 mm,合格后進行混凝土封底。
(2)澆筑樁身砼。當每個樁孔成孔后,應及時會同設計、甲方、監理和質檢部門進行成孔驗收和隱蔽工程驗收,當驗收合格后,應徹底清理沉渣,然后立即封底和灌注樁身砼;在澆注砼前,要安放好導筒,要再次檢查做孔底滲水測定,滲水量<0.3公升/s時,可采用普通方法澆注,滲水量>0.3公升/s時,要采用水下砼澆注;如檢測需要,可埋設聲測管。
3、施工監控要點
在手工過程中,最重要的監控要點就是鋼筋骨架的制作與安裝,下面就分別對這兩部分進行詳述。
(1)制作。鋼筋骨架的鋼筋和焊條都應有質保單;在對鋼筋骨架施焊前,須按規定對鋼筋焊條進行力學試驗,合格后方能施焊;制作鋼筋骨架時應嚴格按設計加工,用水泥預制塊墊好保護層;主筋位置用鋼筋定位支架控制等分距離,主筋間距允許偏差±10 mm,箍筋間距或螺距允許偏差±20 mm,鋼筋籠直徑允許偏差±10 mm,鋼筋籠長度允許偏差±50 mm;加頸箍宜設在主筋外側,以加強對鋼筋籠的箍子作用;主筋一般不設彎鉤;鋼筋籠的下料長度根據樁的實際長度、施工操作的允許的長度分段制作,分段長度不大于12 m。
(2)安裝。安裝鋼筋骨架前,應對孔內認真檢查,確保孔底無沉渣或沉淤泥;吊裝時采用兩點起吊,分段較長的骨架在骨架內綁扎兩根木枋以加強其剛度,防止骨架變形;吊放骨架時,要對準孔位,扶穩,下落速度要均勻,骨架要居中,切勿碰撞孔壁,嚴禁墩籠、扭籠;注意鋼筋骨架的標高,到達設計位置后應校正骨架的樁中位置,并采用工藝筋(吊筋、抗浮筋)或鋼管與骨架焊接固定,避免骨架下沉或受混凝土上浮力的影響而上浮;鋼筋骨架需要逐段拼接時,當完成第一節后用木枋或鋼管穿過加勁箍將骨架臨時支承于孔口,再用吊車吊住第二節,便于第一節骨架接順后進行焊接,接口需根據規范要求錯開;管線下方的樁孔的鋼筋籠在孔內逐條安裝成籠;在樁頂位置預埋駁接鋼筋,預埋鋼筋的露出長度大于10 D(D為鋼筋的直徑);當成孔深度與設計深度不同時,鋼筋籠長度也宜隨之變化,但摩擦樁的鋼筋籠長度可不變。
4、小結
本文重點研究了人工挖孔灌注樁的內容,首先介紹了這種工藝的優點、應用范圍以及對土層、地下水位的要求,然后以此為基礎,分施工準備、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監控要點三部分介紹了人工挖孔灌注樁工藝。在施工準備階段,介紹了6部分的主要準備內容,只有充分的施工準備工作才能為施工創造良好的開始條件,促進施工的順利進行。在施工方法部分,主要介紹了挖孔及護壁、成孔、澆筑樁身砼兩部分,而在施工監控過程中,最重要的監控就是對鋼筋骨架的制作與安裝。只有在各個環節都保證質量,才能制作出高質量的人工挖孔灌注樁。
本文標簽:建筑施工中鉆孔灌注樁及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
* 由于無法獲得聯系方式等原因,本網使用的文字及圖片的作品報酬未能及時支付,在此深表歉意,請《建筑施工中鉆孔灌注樁及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相關權利人與機電之家網取得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