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濉溪縣“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創新發展取得新成效。2019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該指標暫未下達);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6家,四年年均增長10%,高新技術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達到12%;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44,四年年均增長25%。2016年以來備案省級院士工作站2個,新增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家,引進省級高層次創新團隊1個,認定省級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 2 家。2018年5月,濉溪經濟開發區鋁基復合材料特色產業基地獲批國家火炬特色基地,2019年6月,濉溪縣入選首批省級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二、“十四五”時期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戰略
——創新驅動戰略。以實現躋身創新型縣前列為目標,牢牢把握好新時代科技工作方向,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支撐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以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為著力點,以建設國家火炬鋁基特色產業基地和爭創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為主抓手,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搭建創新創業平臺,集聚科技創新人才,推動和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為濉溪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三)主要目標
創新策源能力取得新突破
2025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80家,年均增長14%;
三、“十四五”時期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
(一)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方面
1、重大科技攻關
加大對企業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實施濉溪縣科技計劃項目,圍繞我縣傳統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現代農業等產業轉移升級,實施一批對產業競爭力總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性共性技術研發項目,推動產業跨越式發展;大力爭取承接國家省市科技項目。加大對實施國家科技部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重大專項、火炬計劃、星火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省科技計劃等項目的配套支持,加大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學技術進步獎的補助力度,切實鼓勵企業進行重大科技攻關。十四五期間,爭取市級以上科技項目數50項,實施濉溪縣科技計劃項目30項。
2、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一是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協助推進園區科技創新。積極推進創新型智慧園區建設,發揮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的引導示范作用,謀劃建設安徽中德(濉溪)國際合作鋁基地產業園,力爭將濉溪經濟開發區建設成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高標準鋁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支持企業加快建設創新平臺。推進鋁基新材料產業等與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謀劃“一室一中心”建設,強化院士工作站、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支持企業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技術創新平臺。到 2025 年,列入市級以上創新平臺 20 家。
二是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引導企業主動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加快推進“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的產學研合作模式,規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縣域企業與大院大所深入合作,提升我縣科技創新能力。依托濉溪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安徽建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省級院士工作站,加快推進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依托合肥學院,謀劃建設安徽中德(濉溪)國際合作鋁基地產業園;鼓勵引導縣域企業分別與中國農科院、上海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通過校企聯合、開展科技人員交流、開放實驗室等多種形式,實施產學研合作,取得明顯效果,有力推動成果轉化工作。力爭十四五期間,簽約產學研合作項目達到50個,吸納技術合同交易額累計達到4億元。
3、建立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加快創新型縣建設,健全實驗室體系。提升集聚創新資源,建立內生驅動創新模式,充分發揮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持續落實“八大工程”各項目標任務,力爭到2025年,躋身全省創新型縣前列,爭取進入國家創新型縣試點行列。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努力爭取上級扶持資金,確保財政科學技術經費的增長幅度不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探索“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投資基金、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競相跟進”的多元化科技融資機制。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研人員自主決定科研成果轉化的機制。進一步修訂濉溪縣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改革技術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和項目經費分配、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激發制造業創新活力。
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鼓勵創新型人才以知識產權、技術等要素投資入股并參與分配,釋放企業股權分紅和激勵效應。改進科技評價體系,建立健全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創新獎勵制度,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企業家予以獎勵。
落實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破除科技體制機制障礙。出臺科技計劃項目預算編制、評估評審、財務驗收等細則,強化財政支出項目績效管理。改革完善科研項目立項機制,加強科技評審專家庫制度體系建設,統一規范評審專家產生、使用和評價。改革完善科技獎勵申報及評審辦法,突出科技成果轉化導向,加大獎勵力度。
4、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不斷優化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環境,落實高層次人才和青年領軍人才的“待遇”,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人才吸納能力;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扶持計劃。加強高層次創新型科技團隊建設,依托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推進鋁基新材料產業等與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持續加強院士工作站、眾創空間、孵化器建設,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載體,吸引一流的人才集聚,打造一批科技創新團隊,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力爭十四五期間,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5個,引進高層次人才125名。
(四)深化改革方面
1、要素市場化改革
加快技術要素市場化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研人員可以自主決定科研成果轉化的技術創新體系。健全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引導科技資源按照市場需求優化空間配置,促進創新要素充分流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