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詳情
對于深耕歐盟市場的企業而言,“REACH 法規” 是繞不開的合規門檻,而 REACH 法規測試則是產品順利進入歐盟市場的 “必經之路”。從化工原料到紡織服裝,從電子電器到兒童玩具,幾乎所有含化學物質的產品都需通過這項測試。本文將拆解 REACH 法規測試的核心邏輯、實操要點與合規關鍵,幫企業避開出口 “雷區”。
一、REACH 法規與測試:是什么?為何必須做?
REACH 法規全稱為《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的法規》,2007 年 6 月 1 日正式在歐盟實施,是全球最嚴格的化學品預防性管理體系之一。其核心目標是保護人類健康與環境安全,同時規范化學品貿易秩序,本質上是通過 “全生命周期監管” 實現風險可控。
而REACH 法規測試,是指依據該法規要求,對產品中的化學物質進行檢測分析,驗證其是否符合注冊、限制、許可等合規要求的技術過程。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專業實驗室檢測,證明產品中的有害物質含量未超標,不會對人體或環境造成不可接受的風險。
為什么必須做?歐盟明確規定,未通過合規測試、未完成相應注冊或通報的產品,一律禁止在歐盟市場生產、進口和銷售。無論是化工企業直接出口化學品,還是電子廠出口含塑料部件的耳機,都必須通過對應的 REACH 測試 —— 這不是 “可選項目”,而是進入歐盟市場的 “強制門票”。
二、REACH 測試測什么?核心范圍與關鍵閾值
REACH 法規測試的核心圍繞三類物質展開,不同物質的檢測要求和閾值各不相同,且清單處于動態更新中。
1. 高關注物質(SVHC):動態更新的 “重點監控清單”
SVHC 是指具有致癌性、誘變性、生殖毒性(CMR)或持久性、生物富積性(PBT)等特性的高風險物質,其清單由歐盟化學品管理局(ECHA)每半年更新一次。截至 2025 年 6 月,第 33 次更新后 SVHC 清單已包含 250 項物質,較 2025 年初的 247 項新增 3 種含硅氧烷類和生殖毒性的物質。
核心要求:當物品中單項 SVHC 含量≥0.1%(重量比),且該物質年出口量≥1 噸時,企業必須向 ECHA 提交通報(即 SCIP 通報),同時向下游用戶披露相關安全信息。比如兒童玩具中的鄰苯二甲酸酯、電子電器中的多溴聯苯醚(PBDE)都在 SVHC 監控范圍內。
2. 限制物質(附錄 XVII):明確禁用 / 限用的 “紅線清單”
附錄 XVII 列出了 77 類被嚴格限制使用的物質,對其在不同產品中的含量設定了明確閾值,部分物質甚至完全禁用。這些限制覆蓋幾乎所有下游產業,常見例子包括:
- 鎘及其化合物:在珠寶、涂料中含量≤0.01%;
- 全氟己酸(PFHxA)及其鹽類:在均質材料中≤25ppb;
- 硅氧烷(D4/D5/D6):濃度≥1% 時禁止銷售(部分應用豁免至 2031 年)。
這類物質的測試屬于 “紅線檢測”,一旦超標即判定為不合規,不存在 “協商空間”。
3. 注冊物質:按產量分級的 “基礎管控清單”
對于年產量或進口量超過 1 噸的化學物質,必須進行注冊,其中 10 噸以上的物質還需提交化學安全報告。這類測試需提供物質的基本屬性、毒性數據、暴露場景等完整信息,通常由化工企業直接主導,下游產品企業則需確認上游原料已完成注冊。
三、REACH檢測內容:
1.致癌性物質:如某些類型的苯系物。
2.致突變物質:如一些重金屬的化合物。
3.對生殖系統有毒的物質:如部分有機磷化合物。
4.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毒性物質(PBT):如某些氨代有機化合物。
5.(vPvB):如某些含氣有機化合物非常持久和非常生物累積性物質。
四、REACH檢測常見方法:
1.-X射線熒光光譜(XRF):用于快速篩查重金屬等元素。
2.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用于檢測和分析有機化合物。
3.高效液相色譜(HPLC):用于檢測復雜有機化合物。
4.感應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用于高靈敏度的金屬元素分析,
五、企業如何判斷自身產品需做“注冊” 還是“檢測”?
第一步:界定產品類型
若產品是 “純物質” 或“配制品/物品中的有意釋放物質”一 先看“年生產/進口量是否≥1 噸”·是→需注冊 +檢測(檢測為注冊提供數據);
·否→僅需檢測(驗證是否符合限制)。
若產品是 “物品”(如電子、紡織、玩具)→ 無需注冊,但需檢測(驗證 SVHC 含量和 Annex XVI 限制)。
第二步:明確出口目的地
僅針對“進入歐盟市場(含歐洲經濟區 EEA:冰島、列支敦士登、挪威)” 的產品;若出口至非歐盟國家(如英國、美國),需遵循當地法規(如英國 UKREACH、美國 TSCA),而非歐盟 REACH。
第三步:優先關注高風險清單
無論注冊還是檢測,均需優先核查SVHC 清單(250 種,持續更新)和Annex XV 限制清單(明確禁止/限制的物質),這兩類清單是合規的核心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