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習系列解讀稿之一
堤防出現管涌滲漏險情
巡堤查險新技術新裝備大顯身手
此次演習模擬浙江省金華市受臺風影響,金華江水位持續高位運行,堤防出現管涌、滲漏等險情,如不及時處置,極易引發堤壩潰決等重大風險,嚴重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演習現場,多種先進技術裝備悉數亮相,應急救援力量首先使用應急智巡無人機在空中快速巡查堤防背水坡險情,再通過巡堤查險車、智能勘測機器人對堤壩內部進行精細勘測,同時利用光纖險情探測儀對堤壩安全進行持續動態監測,實現對管涌、滲漏等堤防險情全方位、立體式勘測。
應急智巡無人機為應急管理部防汛搶險急需技術裝備揭榜攻關專項的核心成果,由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牽頭研制。這是國內外首次成功將無人機遙感技術用于堤防險情巡查的裝備產品。該設備通過無人機搭載自研的測繪級激光雷達、高分辨率熱紅外和可見光相機一體化集成設備對堤防表面進行掃描,可以捕捉管涌口溫度異常和地形細微變化,結合自主研發的復雜場景下險情智能識別軟件,能夠快速、全面地對堤壩管涌、滲漏、塌陷等險情隱患進行識別。應急智巡無人機是應用在巡堤查險場景下的新質生產力工具,改變了傳統人工巡堤查險效率低、成本高、風險大的模式,具有快速(2人作業10分鐘即可巡查3公里堤壩,效率比人工巡堤提高30倍以上)、精準(險情誤報率降至30%以下)、全天候(不受太陽光線影響,可24小時作業)的特點,能夠大大提高巡查效率和風險預警準確性,可謂給巡堤查險安上了科技“鷹眼”。
巡堤查險車為應急管理部防汛搶險急需技術裝備揭榜攻關專項的核心成果,由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牽頭研制。在大堤上巡查,通過電磁波技術和三維激光系統,能夠在移動中對堤防的下層結構進行深入檢測。智能全地形堤壩勘測機器人在坡面開展巡查作業,基于液壓式全地形底盤使它能夠適應各種復雜地形,配備的雙光譜云臺和堤壩巡檢探測載荷實現了對堤壩表面及內部結構進行詳細檢測,為后續險情處置提供了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利用自研的光纖堤壩險情探測儀,通過預埋在堤防內部的長期通信光纜,對堤壩進行持續、動態的安全監測,結合自主研發的險情識別及自動成像軟件,實時定位管涌滲漏點的位置與范圍大小,對管涌緩慢發展過程進行有效監測,提供了一種“平戰結合”的堤壩安全監測手段。
新技術、新裝備在此次巡堤查險演習中紛紛亮相,打造了“空陸協同、巡測一體”的解決方案,推動防汛查險邁向更高效、更精準、更安全、更智能的發展方向。
演習系列解讀稿之二
嚴重內澇致高溫熔鑄企業發生爆炸
數字化賦能應急救援構建透明戰場
此次演習中,受超強臺風“海神”影響,浙江金華市婺城區遭遇特大暴雨,蘭江江水倒灌,發生嚴重內澇,導致一金屬材料有限公司車間進水發生爆燃事故,繼而引燃臨近倉庫,情況十分危急。
該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人員安全撤離,同時撥打119電話報警。金華市消防救援支隊接到報警后,立即調派6車25人前往處置,聯動金華市應急管理局、生態環境局、婺城區政府和有關專家趕赴事故現場,并同步向浙江省消防救援總隊請求增援。浙江省消防救援總隊接到災情報告后,立即啟動跨區域調度方案,按照“1+3+7”編成預案,調集寧波重型化工滅火救援編隊、寧波市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研究中心專家、衢州精細化工滅火救援專業隊共26車105人跨區域增援。
金華市消防救援支隊到場后,數字化通信隊伍操作無人機傳輸廠房、倉庫現場實時俯視畫面和熱成像畫面,了解現場災情發展態勢;增援力量到場后,救援人員操作穿越機和機器狗進入廠房和倉庫內部偵察,尋找著火部位與危險源;偵檢班組操作氣體偵檢儀,實時觀測現場有毒有害氣體分布和濃度數據,判斷氣體擴散蔓延方向;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研究中心專家借助危化品輔助決策系統,調取企業“兩重點一重大”信息,結合現場偵檢數據,計算安全距離,進行風險研判并提出專業處置對策。
根據災情等級,消防救援隊伍運用無人機和粉劑機器人協同作戰,精準噴射粉劑,對地面泄漏金屬液及保溫爐泄漏部位進行覆蓋降溫,對泄漏的高溫金屬液進行精準覆蓋降溫,對即將漫水區域進行筑堤,防止金屬液遇水引發二次爆炸,實現科學抑爆。
寧波、金華、衢州消防救援支隊在倉庫的上風向與側上風向部署不同高度的高噴車,在下風向部署滅火機器人,利用公網遠程遙控高噴車、機器人,實現“高中低”全泡沫覆蓋滅火的無人化作戰體系。經過23分鐘的緊急救援,廠房中的火勢被完全撲滅,泄漏的高溫金屬液完全冷卻,現場無險情排除。
此次突發爆燃險情處置演習科目,進一步推動消防領域智能化裝備應用,綜合無人機、機器人等裝備,提高消防救援的多端監控、遠程操控和快速響應能力,基于5g網絡構建出透明化可視化指揮架構并在實戰中予以運用,為指揮決策提供科學支撐,切實加強危化品事故處置程序的科學性與滅火救援的實戰效能。
演習系列解讀稿之三
堤防遇險水庫堵塞堰塞湖形成
國家最新科技成果助力排險除患
此次演習模擬浙江省金華市受臺風影響,金華江水位持續高位運行,導致堤防出現管涌、滲漏、漫堤等險情,如不及時處置,易發生潰口、潰堤等重大風險。水庫溢洪道周邊山體突發山體塌方堵塞水庫,水庫預備泄洪時閘門出現故障。一河流左岸山體因土體軟化發生滑坡,滑坡體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隨著堰塞湖水位升高,堰塞體潰決風險加大,山體可能存在二次滑坡風險,嚴重威脅堰塞體上下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災情發生后,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勘測隊接到救援指令,立即集結勘測隊員,攜帶車載堤防險情隱患快速探測成套技術裝備緊急趕赴災區。該套裝備為應急管理部防汛搶險急需技術裝備揭榜攻關專項和國家“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重點專項的最新科技成果,包括1輛防汛搶險勘測雷達車即雷達巡防車(主載荷為6臺應急救援型邊坡雷達和2臺無人機)和1輛探地雷達車等。
抵達現場后,隊伍立即使用無人機執行空中勘測任務,通過防汛搶險勘測雷達車對3處災情點各部署2臺邊坡雷達,遙測隱患邊坡體位移,駕駛探地雷達車對壩體內部管涌等隱患位置開展無損深部探傷,并根據現場救援方案,對3處災情點的山體、壩體等進行綜合性評估,實時監測預警,為搶險救援工作保駕護航。
防汛搶險勘測雷達車是“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救援現場次生災害監測預警關鍵裝備”的核心成果,具有部署快速、預警準確、集成度高的特點,可搭載邊坡雷達、激光測風雷達、建筑火災雷達等11套勘測雷達載荷,除可應用于防汛搶險現場外,還可響應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地震、建筑火災等救援現場的監測預警需求。
探地雷達車是應急管理部防汛搶險急需技術裝備揭榜攻關專項之一——“巡堤查險技術裝備”的核心成果,能夠快速、高效、無損地獲取地下35m內的地質物性相關信息。在堤防巡查排險工作中,駕駛探地雷達車能夠快速、準確識別內部空洞、蟻穴、管涌通道等隱患區域位置,監測堤防決口滲漏實時變化,實施安全動態監測。
在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勘測隊專業裝備的實時監測保障下,各支搶險隊伍通過緊張有序的處置,堤防背水側坡面滲水得到控制,堤防位移數據顯示堤身穩定,險情得到有效控制;堰塞體引流槽經泄洪沖刷后,潰口邊坡穩定,新河道水流穩定,堰塞湖水位下降明顯,兩側山體穩定,出入庫水量平衡,水位基本穩定,險情得到有效緩解;水庫閘門搶修后正常開啟,水流奔涌而出,水庫順利泄洪,水庫水位緩緩下降。至此上述險情被全部消除。
演習系列解讀稿之四
水空一體協同作戰
“孤島”救援快速推進
此次演習中,受超強臺風“海神”影響,浙江金華等地出現持續強降雨,蘭江發生超標準洪水,蘭溪市老城墻段突然倒塌,洪水淹沒倒灌老城區,造成蘭江街道金角村通村道路沖毀,100多名群眾向高地避險,被洪水圍困形成“孤島”,個別群眾受傷,受困人員亟需轉移。
接110警情聯動信息后,金華市防指辦要求屬地迅速組織社會救援、醫療救護和專業救援等力量投入救援,同時向中國安能集團第二工程局(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隊伍)發出救援請求。金華市民安公益救援中心、義烏民間緊急救援協會派出15人、2臺全地形車、2艘橡皮艇,金華市婺城區人民醫院派出醫護人員,從金華江婺城港對岸出發,橫穿金華江向“孤島”開進。抵達“孤島”后,醫護和救援隊員配合對受傷人員實施緊急醫療救護。救援人員利用全地形車,將傷員(2人)和受困群眾(15人)運至安置區,隨后通過附近救護車將傷員轉運送醫。
中國安能集團第二工程局(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隊伍)接到金華市防指辦協助救援請求后,指派動力舟橋編組立即前往協助人員轉移,并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對航行路線等信息實施空中、水上立體偵測。偵察無人機、橡皮艇、1臺無人偵測船,對河道水位、水深、流速等信息實施探測,形成三維數據模型,確定安全可靠的航行路線。
動力舟橋迅速向“孤島”方向行駛,將受困群眾轉運至安置區上岸,通過大巴轉運至安置區,醫務人員對群眾進行心理安撫。
這一科目的演習提高了應急救援水空一體化裝備的協同應用水平,展示了動力舟橋大荷載轉運能力,為高效快速轉移救援大量受困人員積累了經驗。
演習系列解讀稿之五
堤防決口險情重大
水上新型作業平臺展露鋒芒
此次演習模擬浙江省金華市受臺風影響,金華江水位快速上漲,金華江右岸發生重大滲漏,險情迅速擴大,突發決口。
演習現場,中國安能救援處置分隊(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隊伍)采用“水面植樁單戧單向進占”的戰法組織決口鋼板樁戧堤進占。該戰法主要利用水上作業平臺配合植樁機在決口外側開展植樁作業,形成鋼板樁水面戧堤,配合地面土石方戧堤進占。在水上作業平臺指揮員的有序指揮下,植樁機操作手將一根根鋼板樁植入江底,快速形成一道鋼鐵堤防,龍口流速得到有效控制,為后續決口封堵行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水上作業平臺是基于應急管理部防汛搶險急需技術裝備揭榜攻關“基于水上動力作業平臺的潰口封堵成套技術裝備”課題,由多個箱體組成,具有裝備機動性強、拼裝速度快、自帶驅動系統等特點,渡河時不需要構筑碼頭,門橋靠岸后利用自帶的跳板即可完成裝、卸載,是一款大型水上搶險平臺,可滿足大型裝備在水上搶險作業。高性能裝備的研制并投入使用不僅使專業救援隊伍遂行任務的能力提升,也讓救援隊員生命安全得到保障,該裝備為水上作業的鋼質浮箱組合平臺,可模塊化運輸,可現場組合成水上打樁作業平臺,實現裝備快速到達封堵現場進行打樁作業封堵。主要用于河流、湖泊、水庫發生風浪、漫溢、坍塌、決口等災害后,進行搶險救災時在水上進行打樁作業,有效滿足水域搶險需要。
在此次決口封堵科目中,水上作業平臺的亮相,展露了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中心(中國安能)“水陸一體化”的搶險作戰能力,推動搶險能力向全方位、立體化作戰模式發展。
演習系列解讀稿之六
全力施救科學施救精準施救
國家專業隊展現新裝備新技能新戰法
此次演習中,受超強臺風“海神”正面登陸影響,錢塘江流域發生超歷史特大洪水,浙江金華等地多災并發。浙江省政府防汛防臺抗旱指揮部啟動防臺風一級響應,組織屬地力量防范應對。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啟動防汛二級應急響應,調派國家跨省區應急救援力量支援災區。
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著眼全方位錘煉、實戰化檢驗國家專業隊臺風防御和抗洪搶險應急救援能力,調動22支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1000人,在金華、杭州、寧波3個演習場,參演應急拉動、臺風防御、抗洪搶險3個階段共15個科目,參演科目數、隊伍數和總人數均為歷年最多。
結合演習,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深入研究新裝備、新技術、新戰法的應用,充分展示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救援等新質生產力。突出運用新裝備。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調用正負壓排煙車、自行式負壓開挖裝備、大流量排水設備、大型海上消防救援船、多波束掃測系統、雙功型水下電視系統、馬克潛水裝具、潛水生命保障系統、堰塞湖智能勘測預警裝備等高精尖裝備,展示先進裝備運用水平。突出展示新技能。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牽頭主導的油氣管道泄漏搶險科目中,“不停輸帶壓封堵”“帶壓堵漏”等技術,實施雙側四封開孔封堵作業,都是“拿手絕活”。突出探索新戰法。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采用了空中、水上、水下“立體化”救援等新戰法。例如,針對危化品運輸救援科目,在水上,救援隊隊員利用打撈船、污油回收船等船舶,實施救援和處置;在空中,利用無人機開展巡航、定位、偵測;在水下,利用機器人多波束設備掃測探測河床,為救援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
本次演習中,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進行全要素、全流程的實戰訓練,檢驗應急救援水平,特別是在斷網斷電斷路的極端情況下鍛煉隊伍、完善預案、磨合機制,提高國家專業隊的戰斗力,在搶險救災中發揮重要作用,彰顯專業救援力量。
演習系列解讀稿之七
洪水沖刷致油氣管道泄漏
封堵并架設旁通管道以耦合式卡具修復
此次演習中,受超強臺風“海神”影響,浙江省部分地區遭遇長歷時特大暴雨,金華地區發生山洪地質災害,洪水沖刷導致某處天然氣管道、成品油管道泄漏,存在巨大安全風險,危及周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情況十分緊急。
事件發生后,國家管網集團西氣東輸浙江分公司、東部儲運公司杭州輸油分公司逐級啟動應急響應,緊急調動國家管道應急救援徐州隊,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揚子石化隊、上海石化隊共88人開展搶險工作,投入裝備車輛49臺(套)。
救援人員通過無人機、偵檢機器人監測發現,天然氣、成品油呈扇形狀噴射,現場彌漫濃度較高的可燃氣體,人員無法第一時間進入勘察,需先進行油氣驅散。救援人員操作本次救援中的先進設備——正負壓排煙車對油氣進行稀釋和驅散。正負壓排煙車通過大排量風機進行負壓抽風、正壓送風、正壓噴霧,能更快稀釋和驅散現場有毒有害氣體,為應急搶險創造條件。
油氣驅散后,救援人員又操作另一臺先進設備——自行式負壓開挖裝備對泄漏點進行開挖查找。自行式負壓開挖裝備通過抽吸的方式,用強大的吸力將土壤、沙石等物體吸入側傾式沉積箱內,在不破壞管道伴行光纜的情況下,實現無損開挖,同時也能夠有效避免開挖過程中產生火花而發生爆炸事故。
與此同時,管道停輸導致下游天然氣供應中斷。為保障能源供應并減少天然氣排放對大氣環境的影響,指揮部決定采用帶壓封堵及快速建立旁通管道的方式進行搶修和恢復天然氣供應。
在成品油管道泄漏點,可燃氣體濃度符合作業要求后,救援人員又使用了先進戰法,采用耦合式卡具修復成品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常規修復方式是通過封堵、換管,需要2天至3天時間,而通過耦合式卡具修復方式,12小時內即可完成修復,大幅縮短了搶修時間。
經過救援搶險人員的不懈努力,管道搶修工作順利完成。本次演習檢驗了政府、企業、國家專業隊等多方在開展油氣管道重大事件應急處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高了相關部門及應急救援人員對應急預案的熟悉程度,增強了企業、國家專業隊等共同應對重特大突發事件的能力。
演習系列解讀稿之八
列車被迫停運鐵路高架橋上
固移結合、多方協同營救被困人員
此次演習中,受超強臺風“海神”影響,浙江金華市婺城區遭遇特大暴雨,突發山體滑坡導致鐵路路基受損,一列義烏至長沙的列車被迫停運在金建鐵路高架橋段,車內大量人員被困,現場公網中斷,無法對外聯絡,出現人員恐慌、物資短缺等情況。
因高架橋現場道路路況較差,一時無法快速搶修恢復,且鐵路封線,救援人員及物資陸運投送無法第一時間抵達。考慮乘客被困等不利因素,鐵路部門立即啟動應急聯動機制,請求浙江省消防救援總隊、武警部隊、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中鐵建設集團和金華市人民政府等增援。
一場聯動救援立即展開。2架偵察無人機迅速開展現場偵察,對沿線路段、路基等進行偵測,回傳現場畫面。1架裝載救援物資的直升機也迅速到達列車被困位置,確認投送區域后,開展精準緩投。偵察無人機現場喊話,引導列車乘務員前往投放區搬運物資,并由乘務員統一發放。
與此同時,生命通道也在同步打通。因高架橋段現場道路路況較差,救援車輛裝備無法快速抵達。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安排2臺挖掘機修建救援便道,派出人員迅速清理高架橋應急通道上的堆土。列車乘務員打開通道門,救援人員在通道入口進行引導。但由于人員被困高架橋段,且人數多,疏散轉移難,救援人員采取“固移結合”的作戰思路,多途徑投送救援力量,通過高架橋應急通道、登高車搭橋、繩索吊運等方式進行救援力量投送。同時,救援人員采用人裝分流分類轉運,規劃人裝疏散轉運路線,利用機械外骨骼等裝備搬運行李,并通過斜繩橋系統轉移至地面;利用救援擔架、電動轉移椅等方式對行動不便人員進行轉運,并分別通過登高車和應急通道將其轉運至地面。
經過15分鐘的聯合救援,列車上的被困人員全部被成功營救至地面,并將其轉運至指定安全區域。鐵路相關部門和地方救援力量經過不懈努力,金建鐵路搶修完畢,恢復正常通行。
本次停運列車乘客救援,提升了各參演部門動作練精、戰術練活、程序練熟的救援實效,體現高水平救援的實戰性和專業性。
演習系列解讀稿之九
車輛遇險人員受困
空中通信平臺打通應急救援“生命線”
演習模擬受臺風影響出現道路塌方,現場泥石流造成救援道路被大量泥石封堵,車輛被困,情況危急,且車輛所處區域公網信號不佳,受困人員難以與外界取得聯系,急需緊急救援。
當地迅速調派無人直升機空中通信平臺,通過公路機動抵達災區,升空為受困區域構建應急通信網絡。空中通信平臺偵察周邊災情,實時回傳至前方指揮部,為會商研判提供第一手資料。構建應急指揮專網,暢通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同時通過搭載的三網通公網基站,恢復被困區域公網信號,為受困人員提供緊急對外聯系渠道。
本次參與演練的衛通版大型無人直升機空中通信平臺是新型空中應急通信保障利器,主要解決大震巨災、“三斷”等極端情況以及高山峽谷林區等復雜環境應急通信保障難題。其以大型無人直升機為飛行載體,具有載重大(100kg)、功能豐富、機動靈活、抗惡劣條件強等特點,搭載高精度光電偵察設備、370mhz集群基站和寬帶自組網等專網通信設備、公網基站、衛通設備等,具備超視距作業能力,通過空中迅速突入災區,實時回傳災區災情。依托搭載的公專網應急通信基站,迅速構建1.5萬平方公里應急指揮專網,定向恢復50平方公里公網,筑牢應急通信網絡,打通三斷條件下應急救援“生命線”。同時大型無人直升機空中通信平臺可進行任務拓展,執行物資投送、滅火救援等任務,滿足救援現場多種需求。
空中通信平臺包括大型固定翼長航時無人機、大型無人直升機和中型復合翼無人機等多種類型,可體系化運用,構建大小結合、高低協同、反應靈敏的無人機應急救援體系,基本形成通信保障、災情偵察、物資投送等新質救援能力,提升大震巨災及“三斷”等極端條件下應急指揮通信網絡構建、災情實時偵察效率效能。
演習系列解讀稿之十
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
為災區提供全方位醫療救援
為做好“應急使命·2024”超強臺風防范和特大洪澇災害聯合救援演習醫療救援任務,應急管理部調派應急總醫院組建的國家應急醫學救援隊(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參加抗洪搶險階段演習。國家應急醫學救援隊(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迅速響應,啟動了多項應急預案,建立指揮機構,集結人員裝備,開赴主演習場,聯合其他醫療衛生力量共同承擔起演習的全方位醫療救援。
本次演習中,應急總醫院選派隊員30人(國家應急醫學救援隊20人,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10人),攜帶38個箱組,30余臺醫療設備,5輛救護車以及正壓手術方艙、現場重癥傷員搶救背囊、智能化急救背包、應急通訊定位終端、野外多功能智能化衛生防疫裝備等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緊急趕赴災區,開展搭建前方醫院、組織傷員轉運、現場救治、災后衛生防疫等工作,第一時間為受災群眾提供全方位醫療救援服務。
在醫療救助過程中,國家應急醫學救援隊在災害現場快速搭建手術方艙,應用先進的智能化信息通訊技術,實現了遠程醫療會診、指導搶救性手術,挽救了危重傷員的生命。救援隊在現場快速搭建手術方艙、診療方艙的應急醫學救援能力,有力保障了受災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國家應急醫學救援隊還配備新型止血裝備及材料,針對此次演習中開放性骨折合并大出血危及生命的危重傷員,救援人員應用急救止血繃帶及特種敷料、特制止血夾、交界部位充氣壓迫止血帶等裝備、材料及新技術,達到快速止血的效果,為挽救生命創造了條件。
針對演習的人員致傷及災后疫情特點,國家應急醫學救援隊配備了適合洪澇災害現場醫療救援的急救背囊及檢傷裝備,還配備了野外多功能便攜式智能化衛生防疫洗消背囊,便攜式酸化水消毒系統快捷制備裝置等裝備物資。新裝備的配備有效提高了現場醫療救援的能力以及環境消殺的工作效率,同時,使用酸化水作為消殺藥劑避免了對人員的傷害及環境污染。
在演習中,國家應急醫學救援隊還綜合應用了災害事故現場批量傷員智能檢傷平臺、現場救援輔助診斷與資源智能調度程序、快速診斷和介入止血一體化智能機器人、應急止血便攜式靜電紡絲槍、急救止血繃帶及特種敷料、傷員生命體征監測設備、便攜式超聲智能診斷一體機,以及傷情評估與遠程救治云平臺、智能網關等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成果。
演習系列解讀稿之十一
以人為本高效有序
全方位一體化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確保人民生命安全、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是自然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應急使命·2024”演習,模擬超強臺風和特大洪澇災害襲擊浙江,受災群眾范圍廣、數量多、影響深,對救災救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演習按照新修訂的《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精神,充分運用近年來國家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成果,特別是浙江省創新實踐經驗,貫通部-省-市-縣-鄉-村一體化工作機制,全面、有序、高效做好受災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及時開放避災場所。目前,浙江已建設形成了每個鄉鎮(街道)有1—2個避災安置中心、多災易災村(社區)均有避災安置點的工作布局。針對此次演習背景,充分利用體育館、學校等基礎條件較好的公共場所,快速實現平災轉換,科學設置臨時避災安置點,為大規模轉移安置受災群眾提供充足場所,保障受災群眾有水喝、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有病得到及時醫治,安置點管理服務平穩有序。
迅速調撥救災物資。演習根據各地災情和雙引擎預報模型評估結果,結合物資使用情況,高效運行浙江省應急物資聯合保障體系,應急物資數字化管理平臺智能生成調撥方案,通過實物儲備、協議儲備、平臺儲備(應急云倉)等各種方式,緊急協調京東、順豐、菜鳥等物流公司,快速運送物資抵達受災嚴重地區,第一時間送達受災群眾手中,有效解決物資保障最后一公里問題。
高效啟動災害保險。演習中,將根據災情啟動浙江省巨災指數保險,能夠實時獲取臺風和強降雨災害數據,根據觸發條件在線計算賠償金額,科技賦能實現“秒級響應、分鐘級理賠、小時級資金到賬”,最快速度支撐當地救災救援工作。啟動民生災害保險,指導、督促承保機構優化流程,理賠資金直接支付到受災群眾個人賬戶,有效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和獲得感。
廣泛發動救災捐贈。本次演習,浙江省應急管理廳會同民政、紅十字會等有關部門及時發布救災捐贈信息,引導省內外廣泛開展救災捐贈活動。特別是針對此次演習中設想出現的海量捐贈物資,通過發布物資捐贈建議清單、對接災區需求直接分送等方式,確保捐贈物資快速流轉,精準送達受災群眾。同時,在政府門戶網站等權威渠道及時公布捐贈款物管理使用情況,接受公眾監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