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于2025年3月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shou次擴圍正式進入操作實施階段。
緊隨其后,11月印發的《2024、2025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為這三個行業納入碳市場管理提供了具體實施細則。
與此同時,工xin部出臺的《工業企業和園區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指南》則為企業的碳管理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明確路徑。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一場深刻的碳管理變革正在工業領域展開。
經過國wu院批準,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行業正式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這是碳市場自2021年7月啟動以來shou次擴圍。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人指出,此次擴圍充分借鑒了發電行業積累的成功經驗,延續了基于碳排放強度控制的免費配額分配核心框架。
企業的配額量與其實際產出量動態掛鉤,不設絕對的碳排放總量上限,確保了行業發展的必要空間。
在管控范圍上,方案體現了“抓大放小”的原則。鋼鐵行業聚焦高爐—轉爐長流程生產企業,水泥行業鎖定擁有水泥熟料生產線的企業,鋁冶煉行業則主要覆蓋擁有鋁電解工序的企業。
這些企業的碳排放量占各自行業全流程碳排放的98%以上,而碳排放量相對較少的獨立電爐短流程鋼鐵生產企業等則暫不納入配額管理。
配額分配:激勵先進、鞭策落后
《配額方案》設計了較為精細化的配額分配機制,總體思路是“激勵先進、鞭策后進”。
通過科學設定行業基準,使單位產品碳排放越低的企業,其配額盈余率越高,形成明確的減排激勵機制。
對排放強度低于基準水平2%及以上的企業實行配額封頂,盈余率為3%;排放強度高于基準水平2%及以上的企業實行配額封底,虧缺率為%。
這種分配機制既考慮了企業歷史排放水平,又兼顧了行業發展需求,為行業有序減碳、安全降碳提供了政策保障。
方案明確,2024、2025年度配額實行免費分配,基于單位產出碳排放量分配配額,這與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方式總體一致。
隨著碳市場擴圍,建設數字化能碳管理系統已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225年5月,工xin部辦公廳印發的《工業企業和園區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指南》為企業提供了明確指引。
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是支撐工業企業和園區提升能耗和碳排放雙控管理水平的信息系統和基礎工具。
它通過采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智能傳感等信息通信技術,開發能耗和碳排放數據采集、核算、分析、優化與管理等功能。
《指南》明確了能碳管理中心的業務功能,包括能耗查詢、能源消費量和強度計算、能源消費分析與用能策略推薦、能效對標、能流分析等多個方面。
這些功能覆蓋了從基礎數據管理到高級決策支持的完整鏈條。
數字技術:強化碳市場數據質量生命線
數據質量是碳市場的生命線。在全國碳市場擴圍的背景下,如何管控好擴圍行業的數據質量,支撐全國碳市場管理體系持續高效運行,成為當前碳市場發展面臨的緊迫挑戰。
生態環境部信息中心主任汪海洋指出,數智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數據質量監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工智能技術可對海量數據進行交叉驗證與動態預警,區塊鏈技術可實現排放數據的即時“鏈上存證”,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將碎片化數據轉化為減排決策依據。
為強化數據質量管理,生態環境部以碳平臺為依托,針對擴圍行業質控計劃和月度信息化存證500余項關鍵參數,內嵌了8類數據校驗規則,把好數據質量第一道關口。
同時,通過“國家—省—市”三級聯審的長效工作機制,始終保持對數據造假行為的高壓態勢。
企業實踐:構建碳管理數字化體系
面對碳市場擴圍和數字化能碳管理的新要求,企業需要如何應對?
工業企業應結合實際需求,開發建設相應的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業務功能。
這包括能耗查詢、能源消費量和強度計算、能源消費分析與用能策略推薦、能效對標、能流分析、能效平衡與優化、用能與碳排放預算管理、碳排放核算、碳足跡核算、供應鏈碳管理、碳核查支撐、碳資產管理等。
在技術方案上,企業可根據信息系統建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相關要求,設計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系統架構。
系統架構包括基礎設施層、數據采集層、數據架構層、模型組件層、業務應用層、互動展示層六大板塊。
企業可通過現有系統數據對接、儀表采集、手工填報和煙感實測等方式完成能源消費、生產經營等關鍵數據的采集和上傳。
提高物聯網智能傳感器、智能儀表覆蓋率,提升數據自采率,并制定數據審核機制,采取區塊鏈等存證技術,提升數據質量和安全防護。
未來展望:碳市場持續擴圍至更多行業
此次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個行業納入碳市場,只是全國碳市場擴圍的第一步。
生態環境部已啟動化工、石化、民航、造紙等行業擴圍前期準備工作。
一是推進歷史數據治理,為科學合理確定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奠定基礎;
二是加快編制“一攬子”技術文件,為擴圍工作做好技術保障;
三是推動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提升基礎設施平臺的保障能力。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堅持“成熟一個、納入一個”的原則,根據行業發展狀況、降碳減污貢獻、數據質量基礎、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擴大覆蓋行業范圍和溫室氣體種類。
在現有覆蓋范圍基礎上,將覆蓋范圍逐步擴展至化工、石化、民航、造紙等行業。到2027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本覆蓋工業領域主要排放行業。
隨著全國碳市場擴圍至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近4家重點排放單位將被納入管理。
對企業而言,這不僅是挑戰,更是通過技術革新、管理優化實現綠色轉型的機遇。
在數字技術賦能下,企業能夠將碳管理從被動合規轉變為主動戰略,在這場綠色變革中搶占先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