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急管理報■本報記者 歐植兆 通訊員 葛釗煜2025-11-19 10:03:51





“天氣炎熱時,同學別亂跑。私自下水危險高,安全要記牢……”11月3日,在湖北省武漢市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光谷湯遜湖學校禮堂,學生們跟隨老師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后,分隊坐在兩條“龍舟”上,一邊手持船槳學習劃龍舟技巧,一邊唱著由ai改編的龍舟號子《劃船調》,在沉浸式體驗中學習防溺水知識。
這不是傳統的龍舟號子,而是改編的防溺水歌曲——不僅在旋律里加入了ai生成的節奏,而且將歌詞換成了防溺水口訣。據悉,圍繞“提升全民安全素養、培養時代新人”這一目標,湖北省應急管理廳聯合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創新開設“應急科普+ai音樂思政課”。
課程聚焦青少年高頻安全風險,圍繞“火、爆、塌、撞、淹、擠”六大危險因素,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并利用ai生成式技術制作而成,力求將應急科普知識轉化為朗朗上口的童謠歌曲,讓抽象的安全知識變得可感可知。
其中,在武漢市南湖中學的“撞”字主題課上,同學們化身“校園安全創意官”,通過拍攝風險地圖、采訪事故當事人、創編音樂劇等方式,在實踐中學以致用。他們創作的《“救”在你身邊》音樂劇,將生硬的法律條文轉化成學生易記的行為指南。
“以前覺得安全知識很枯燥,現在通過創作音樂劇,我們都成了安全知識的傳播者。”一位參與課程的學生興奮地分享,“為了寫好歌詞,我們主動研究安全法規;為了演好音樂劇,我們認真練習急救技能。這種學習方式讓安全知識變得特別好記、難忘。”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的“淹”字主題課則以荊楚龍舟文化為切入點,深入挖掘“敬畏自然、團結奮進”的文化內涵。課堂上,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叫(大聲呼救,尋求大人幫助)、叫(撥打110、119、120等急救電話)、伸(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將樹枝、木棍、竹竿等遞給落水者)、拋(將泡沫塊、救生圈、密封的塑料瓶等漂浮物拋給溺水者)”科學救援口訣,還跟隨ai生成的《劃船調》節奏,手持“船槳”模擬龍舟競渡,將防溺水知識與文化、法治意識融合。
“要把安全變成一首會唱的歌。過去講防溺水知識,孩子們聽一會兒就分心了。現在,他們會主動去唱、去演。”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音樂教研員胡曉燕笑著說。她是課程的設計者之一,也是“龍舟號子ai改編計劃”的發起人。據她介紹,團隊用ai算法分析民歌旋律,再匹配押韻的安全知識點,讓古老的節拍有了新歌詞,比如在非遺連廂舞的節奏中加入防踩踏、安全疏散的內容。
胡曉燕告訴記者,“應急科普+ai音樂思政課”是湖北省應急管理廳與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攜手研究的一個主題。課程開設前,該研究院對武漢全市教師開展了ai賦能音樂的教研,并對老師們進行了安全知識等基礎能力培訓,目前該項課程已在日常教學中推廣。該研究院還在探索研發更多這類課程。
此外,為探索安全宣傳進校園的新路徑,湖北省應急管理、教育等部門正在合力構建小學階段“情境激趣”、中學階段“案例明理”、大學階段“實踐篤行”的階梯式育人路徑,打造全學段有效銜接的安全教育生態,希望讓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掌握應急安全知識,并指導自己和家人的行動,最終形成“影響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輻射整個社會”的良性循環,持續營造“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社會氛圍。










